睢寧縣人民政府門戶網 www.chienyeh.com.cn
下邳蒲扇編織技藝
古下邳歷來就是一塊濕地。沂水、武水、泗水流經近千里,環繞下邳古城后于城東交匯,河流縱橫成網,到處都是長滿蒲蘆的湖蕩和沼澤。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長期以來勤勞智慧的下邳人充分利用這豐富的蒲蘆資源,其中以編制蒲扇最具代表性。
據傳,東漢末年劉備率軍駐守下邳時,正是暑熱天氣。為了幫官兵白天驅趕暑熱,夜間驅趕蚊蟲,劉備就地取材,用香蒲在下邳蒲編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會編草鞋的技術,進一步研發創造,編出了既實用又美觀的蒲扇。從那以后,經過不斷改進完善,下邳蒲扇逐漸形成較為統一的形狀,有手掌形、桃形、圓形,還有一種可供觀賞的袖珍型蒲扇,只有巴掌大小。據1995年版的《古邳鎮志》第8頁1915年大事記中記載:古邳人李鳳翔妻董氏(今天的古邳鎮街南舊州村八組),用蒲編織的名為“懷中抱子”的桃形扇,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榮獲銀獎。可見,下邳蒲扇編制技藝歷史悠久、傳承有序、質量上乘。
下邳蒲扇是選用當地淺灘或靠近水邊旱地里生長的香蒲做成的扇子,通常采用“平紋編”、“斜紋編”、“花紋編”、“寬窄菱”等編法,編織時充分運用疏密對比,寬窄變化,經緯交叉起伏等技巧。下邳蒲扇分粗扇、細扇、精品扇(“懷中抱子”扇為代表)三種,是集編織、書畫、火烙、熏染于一體的手工編織藝術形式,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
近幾十年由于自然生態的變化,蒲蘆面積急驟減少,那種專用于編織蒲扇的香蒲顯得更為稀缺。現在古邳會編蒲扇的人已經不多了,且都是一些古稀老人,但古邳蒲扇特別是精品扇卻永遠閃爍著古邳人傳統的文明智慧的光芒。
下邳蒲扇編織技藝主要分布在古邳鎮的舊州、古邳和圮橋三個村。影響到的區域有古邳鎮周邊的姚集鎮、魏集鎮、雙溝鎮、慶安鎮、王集鎮,睢城鎮、沙集鎮、李集鎮等地區。下邳的蒲扇是選用那種生長在淺灘或靠近水邊旱地里生長的香蒲編織的。這種香蒲亦稱小火蒲,它株形細小,葉片窄、細、薄,且有一定的韌性和硬度。
一、香蒲編織過程
1、前期準備
香蒲采集:在夏、秋二季適宜收割的香蒲時即可收割晾曬,曬干后按長短寬窄分檢歸類,整理后打捆備用。
2、香蒲加工:介亷子,用苘或棉線將蒲每兩根為一組,編織成一排,根據設計的扇面大小和葉片寬容確定介亷子的蒲葉片多少。一般通常的扇子的蒲葉數都在十三對蒲葉左右。介亷子的多少也取決于蒲扇的種類和蒲葉的寬窄。
3、濕亷子:濕亷子是編織蒲扇的前一天晚上的工作。預計第二天能編多少蒲扇,頭一天就要濕多少個廉子,因為廉子是干蒲葉不用水潮濕會折斷無法編織。晚上將亷子在水中浸泡一下,立即取出放好,通過一夜陰干后便于編織(但亷子不能含水量過大,帶水無法編織)。
4、編織:古邳蒲扇通常有手掌形、桃形、圓形。扇面一般長25—33厘米,寬20—25厘米,扇柄長8—10厘米,可根據實際需求調整。
⑴將挑選整齊的蒲草,以兩根為一對,相對排列,沿蒲葉底部向上35-40公分處,用細蒲葉或絲、麻、苘等線繩依次蒲葉連接扎緊。
⑵把一根蒲葉用劃葉針將其一開為二,將開葉用推板推壓平整柔軟。
⑶掰扇簾:將兩面劃開后每根蒲草的一半拉起,沿捆扎處剪除。
⑷編扇簾:將扇股的上部葉片,先從左向右編左側扇簾,五根為一帶,編完一帶后,將其免壓在右側扇股子上,接編下一帶直至把扇股上部編完。再從右側向左側編右側扇簾,直至編完免完。
⑸拉扇膀:將兩邊扇簾分別牽拉至中間扇股子上,用手在扇柄處固定,邊拉邊用推板排壓理順。
⑹扎扇柄:用腳蹬子將扎繩拉緊,依次分段扎制。
⑺裝飾。下邳蒲扇在精品扇裝飾上非常考究:
①選用布、絹、錦、緞小塊布料(通常是裁服裝后剪下來的下腳料)用于纏裹扇時封閉扇柄底端。
②紡出細麻繩經、染出五色茼或綠線。黑白兩色馬尾毛,將彩色苘綠線或馬尾毛纏裹在麻繩經上后再纏繞在扇柄(如果事先扇柄過粗,纏繞前將扇柄削剪掉一部分以讓其瘦身合乎比例)。在扇柄上織出“古邳出品”、“下邳出品”或“清風徐來”等字樣。
③在扇面上用烙鐵、熏香、烙繪、熏烤出各類文字圖案,還可剪紙畫貼于扇面熏烤圖案。
④配飾扇墜或玉扇墜或琉璃扇墜,或流蘇或中國結。
蒲扇的編織,通常采用“平紋編”、“斜紋編”、“花紋編”、“寬窄菱”等編法,編織時充分運用疏密對比,寬窄變化,經緯交叉起伏等技巧。袖珍蒲扇的技藝更加美輪美奐,花、鳥、魚、蟲、人物色彩鮮明,形象逼真,這圖案全是編織時加進染色的蒲葉絲巧用細緯編織成的,匠心獨居,巧奪天工。只可惜這種精編技藝已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后幾近失傳,隨著一批老藝人相繼去世,精于這種編織絕技的現已不足10人。